XX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培育乡村“工匠”、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市人社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就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了仔细学习研究和专题调研,并对接市农业农村局,沟通提案办理意见。针对其中的建议,我们采纳了4条、落实了4条,具体情况如下。
一、优化返乡创业就业政策。
一是优化政策,释放创业就业潜能。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关于优化调整宿迁市鼓励返乡创业就业若干措施的通知》(宿政办规〔2024〕5号)规范性文件,通过12条举措,打出“优环境、降成本、强扶持、扩载体”组合拳,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给予创业贷款支持,返乡创业人员申请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发放返乡创业补贴,符合条件的返乡人员创办中小微企业已领取营业执照、完成法定注册登记手续、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并带动其他劳动者就业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创业补贴。为5264人审核推荐创业贷款7.98亿元,发放创业补贴148.7万元。
二是专项行动,激活创业就业动能。实施返乡创业就业“候鸟腾飞”行动,通过载体提标、氛围提效和服务提质等举措,全市支持5591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发展,带动就业1.19万人。坚持靠前指导,提升创业服务效能。先后举办“源来好创业、腾飞在宿迁”创业训练营、“创业指导专家基地行”等活动,激发城乡劳动者创业意识,助力创业项目和企业稳健发展。全市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服务9933人次。
三是扩容载体,积蓄创业发展潜能。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宿迁籍外出人员较为集中地区,建设一批“返乡创业联盟”“返乡创业红谊会”等返乡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在外人员返宿创业。定期开展创业沙龙、政策宣讲、信息交流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共促互助、返宿发展。搭建平台,先后在济南市、常熟市建立2个返乡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座谈、参观调研等活动,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选拔培训机制。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根据从事专业不同,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将乡土人才划分为能工巧匠类、种养能手类、非遗传承类、生产经营类、社会服务类等五个大类,实行定期动态管理作为培养评价的基础。
二是搭建乡土人才培养载体。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乡土人才申报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大师工作室、示范工作室,对获批的省示范基地、示范工作室分别给予100万元、10万元奖补,用于技艺技能传承、技术推广交流等。
三是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把未就业大学生作为工匠人才进行就业创业专项技能培训。精准摸排需求。全面了解未就业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就业意向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培训方向和项目。制定培训规划。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培训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等。专项技能培训。根据工匠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创业培训,如数控加工、电子商务等,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与跟踪。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举办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活动,为培训后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和跟踪服务支持。
三、完善乡土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推进乡土人才培养评价。持续推行“培评一体”模式,为农民评职称,树立将“论文”写在宿迁大地上的评价导向,今年新增510名乡土人才获评职称;加强发展平台建设,做好运营保障,对2023年获批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示范工作室等39家乡土载体单位拨付建设奖金共计61万元;深入县区开展乡土载体单位现场考评,共考察载体单位16家,向省厅推荐申报2024年省级传承示范基地2家、省级示范工作室4家。
二是大力培育乡村“工匠”。乡村“工匠”对于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元培育提升乡土人才专业能力。针对不同类型乡土人才的需求,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发专门课程,为农业生产类人才提供先进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农艺农技等等课程;对技术技能类乡土人才开展农机修理、花卉园艺、电商直播、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化培训方式。主管部门组织搭建线上“乡土人才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农广校、农技站等基层机构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以视频讲座、直播互动、在线答疑等形式开展教学;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举办线下集中培训班,组织乡土人才到周边优秀示范基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提高农技水平。开展 “师带徒”传承模式。在各领域挑选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资深乡土人才作为导师,与有需要的从业人员结成师徒对子,传授技艺、带领致富。
三是抓好“新农匠”队伍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在“新农人”培育中,聚焦“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新农商”“新农干”等五支队伍,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发展需求,实行分类别、分层次培训。针对“新农匠”队伍,重在技艺培优。聚焦实操能力,依托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龙头企业等技术技能应用载体,围绕农艺植保、育种育苗、花艺园艺、修剪嫁接、动物疫病防治、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农机操作与维修等领域,重点开展实习实训、实操演练等教学,在实践中锻造过硬本领,培育一批在农业细分领域具有过硬专业本领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
四、贯通乡土人才发展通道。
一是推动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认定。完善政策保障。将乡土人才对应的相关职业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如农作物植保、花卉园艺、水产养殖类等。开发职业标准。在去年完成盆景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任务后,今年正积极申报承接甲壳类水产养殖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项目,为乡土人才评价提供技术资源。扩大产业覆盖。指导淮海技师学院、宿迁技师学院等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社会化评价,对乡土人员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断提升乡村“工匠”的社会地位,加强乡村“工匠”队伍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二是创新评价机制培育人才。出台全市乡土人才初、中级职称考核认定实施办法,建立乡土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创新实施乡土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遴选备案重点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面向传统工艺、古建技艺、现代农技等领域乡土人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三是畅通乡土人才发展通道。以乡土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乡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与初、中级职称间可按规定进行贯通。
目前,我市共有30人获得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1296人获得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建有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9个、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0个。
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5年6月12日
联系人:朱训玉
联系电话:052784359151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协提案法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