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就业”理念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 发布日期:
2024-10-15 - 来源:
- 访问量:1
《群众》(思想理论版)2024年19期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社会的“稳定器”,也是民生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等一系列改革任务。近年来,宿迁市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突出重点,扬长补短,树立“大就业”工作理念,通过发挥市场主体、产业引领、社会平台、政府推动和数字赋能“五个作用”,推动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发挥市场主体“顶梁柱”作用,促进就业更加充分。市场主体是吸纳就业的“顶梁柱”和“主力军”。宿迁市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岗位,挖潜就业渠道,让想就业的人都有岗位,实现就近充分就业。企业吸纳就业。通过开展“乐业宿迁”春风行动、“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招才引智“深耕行动”,按季度开展企业用工人才需求调研,最大力度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年均提供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产业链重点企业等各类工业企业岗位5.5万余个。创业驱动就业。实施创业贷款改革,优化创业创新服务,鼓励青年群体自主创业,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全市年均扶持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5万余人;全市累计发放创业富民贷款超8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返乡创业工作做法在全国人社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会议作经验交流。市场促进就业。深化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行动,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成功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目前产业园入驻企业82家,累计举办400余场次小微型招聘会,帮助实现就业、择业和流动27.1万人次。
发挥产业升级引领作用,促进就业更加精准。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对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至关重要。宿迁市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技能人才需求,实施“技能宿迁”行动,精准培养现代化人力资源,助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实施产业人才自主评价行动。结合企业“智改数转”等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获批省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试点,评价各类人才12万余人次。在全省率先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畅通技术工人发展通道,已认定特级技师12人。开通产业人才职称“直通车”,开展产业链重点企业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共527人通过评审取得相应职称。实施技工院校内涵提升行动。全市技工教育紧紧围绕产业设置调整专业,培养技工人才。按照专业对接产业、工位对接岗位、技能挂钩待遇、供给对接需求“四个原则”,坚持入学即入企、课堂即车间、毕业即就业“三个统一”,创新劳动者点单、用人单位订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四单机制”,实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双师”培养,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市技工院校专业与主导产业匹配度达90%以上,为企业开设“订单班”100余个,共建7个二级产业学院,培养输送9500余名技能人才。全市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宿就业率达90%以上。实施“三百”技能竞赛行动。全面开展“百企岗位练兵、百场技能竞赛、百万技能人才”活动,鼓励企业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活动,选拔培养一批工匠人才、技术能手,实现技能就业。年均举办100场职业技能竞赛,近2万名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投身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大数据+等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1.1万人。圆满承办第七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总决赛,选手获6金4银7铜,取得历史性突破。
发挥社会平台桥梁作用,促进就业更加灵活。深入实施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改革,让劳动者在城乡、区域、行业间合理流动,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搭建劳务合作平台,实现区域间高效流通。实施返乡创业就业“候鸟回迁”等系列工程,在宿迁籍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8家“返乡创业红谊会”,搭建政策宣讲、活动交流平台,让外出人员返乡就业有渠道。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由最高峰110.5万人降为58.1万人,降幅达47.4%。实施多区域劳务协作模式,深耕华中、西南、西北地区劳务合作,让外来农民工到宿就业有门路。全市已与河南、安徽等14个省共建劳务合作基地103个,引入外省市劳动力5.9万人。搭建零工市场平台,实现市域间自由流通。按照“县(区)打造零工市场、乡镇街道打造零工驿站”的模式,在中心城区商圈、乡镇交通便利、人员求职集中等地建设零工市场,让新就业群体实现就近灵活就业。全市共建成“零工市场”5个,实现县(区)全覆盖;“零工驿站”38个,助力1.5万余名零工人员就业。搭建乡土人才平台,实现城乡间有序流通。打破“四唯”(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唯论文)模式,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经历,不看奖项看实绩,不看论文看贡献,创新为农民评职称,开创“培训+评价”的培评一体模式,让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学历体现在实绩中。全市已创建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60家,有2698名农民取得职称,在城乡间实现体面就业。
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促进就业更加稳定。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需求,宿迁市人社、教育、残联等部门通力合作,开展精准帮扶,兜底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让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创新实施“三雁”就业促进工程,通过开展“雁留宿迁”“雁归宿迁”“雁创宿迁”行动,先后组织50余场校园招聘会、政策宣讲会,2023年全市引进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3.46万人,新增参保大专以上人数同比增长73%。让农民工高效就业。聚焦劳务品牌培育工作,根据产业发展和地域特色,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全市建成“宿迁客户服务管理师”等9个国家、省级劳务品牌,覆盖一二三产业,带动就业40万余人。宿迁市人社局获评“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让困难人员适岗就业。实施就业援助行动,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家,帮扶6600余名就业困难群众就业。实施退捕渔民“暖心行动”,排查退捕渔民劳动力7974人,有就业意愿渔民实现100%就业。实施“残疾人就业服务四季行”活动,即春援助、夏赋能、秋展能、冬稳岗,促进近1300名残疾人就业。
发挥数字赋能作用,促进就业更加公平。宿迁市加大信息技术在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运用,促进公平就业,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人社工作温度。一键“全网通”服务。围绕“做好人社领域关键小事”,实施智慧人社便民行动,让企业和群众“网上办不跑路、大厅办跑一次路、社银合作网点办就近路”。340个人社业务事项网办率达90%以上;建成276个社银合作网点,群众自助办理人社业务事项31.5万余件。一码“数字化”讨薪。在全省率先上线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通过汇聚国家欠薪平台、信访、“宿安薪”维权二维码等渠道案件线索,并及时调度处置,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报酬权益。已累计调度处置各类案件1.8万件,为1.3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待遇7056万元。系统被评为“智慧江苏重点工程项目”、入选人社部首批数字人社建设行动“揭榜领题”应用场景。一平台“不见面”调解。研发“宿迁市劳动人事争议云调解”平台,实现证据上传、调解笔录制作等功能,覆盖调解全流程。对无法现场调解劳资纠纷双方,通过平台实现“不见面”在线调解,大大减少劳动者“跑腿成本”。全市参加不见面调解共3176人,涉案总金额8428万元,调解成功率1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