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政府信息公开

名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索引号 55462291X/2023-00135 分类 重点工作   其他    其他
发布机构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公开日期 2022-09-12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宿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人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创新推行“人社群众工作法”,全力实施便捷化、信息化、社会化、系统化“四化”改革,突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社事业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先后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双拥模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等称号;连续11年荣获“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单位”。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更加充分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始终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3.3万人,扶持23.2万名劳动者创业电商就业扶贫做法入选国家人社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成果一是实行“4410”稳企助产模式。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牵头、企业用工主体、属地兜底保障、招聘市场调节四个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协调联动、重点帮办、预警分析四项机制,通过市场活动招聘等十个一批举措,年均举办招聘会300场次,为企业推荐用工5万人。《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予以报道。二是实施就业创业登记一件事改革。依托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支撑,实现部门联办和数据共享,办理时限压减90%、办理流程压减75%、办理材料压减60%,共为服务对象减少跑腿46.35万次。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简报刊发推广、被国办要情采用。三是打造乐业宿迁返乡创业品牌。实行五融五新模式,开展引凤还巢创赢宿迁等主题活动,全市三县两区均入选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全市引导返乡创业17.02万人,在外务工农民工从最高峰110万人降为目前60万人,实现了从打工经济创业经济的良好转型。

二、坚持全民参保,构建更加健全完善的社保体系。统筹推进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建设,经济运行减震器作用凸显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由2012年的93.5%94.2%提高到98.2%98.1%一是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建成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二是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连续15年实施全民参保幸福行动开展工伤保险同舟计划等,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78.8万人、62.5万人45.1万人、262.9万人。三是待遇水平持续提升。连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养老金从1462/月提高到2475/月,增幅达69.3%,累计为15.5万人发放养老金299.6亿元。上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至192元,累计为85.1万人发放养老待遇134.2亿元。

三、坚持引培并举,建设更加贴近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引培,着力打造智荟宿迁技能宿迁品牌,人才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1.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3.3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828人。一是创新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实施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组织开展人才科技恳谈会云招才链长进高校暨校园宿迁日等活动,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7万人,发放人才购房券及各类补贴2.6亿元。二是创新开展技能等级认定。率先在全国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起科学管理、规范实施、依法监管、集约运行的技能人才等级认定制度,获批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试点市。全市纳入评价认定企业182家,评价人才11.8万人次。三是创新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克服学历、资历、论文等桎梏,在全省率先开展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构建“1+N”制度体系,开创培评一体模式,创新为农民评职称,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全市1000余名乡土人才取得各级别职称、7000余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是创新开展三百竞赛选才活动。开展百企岗位练兵、百场技能竞赛、百万技能人才活动,全市举办各类技能竞赛100余场,选拔高技能人才8600余人。淮海技师学院在国赛项目中获金牌2枚,在省赛中获金牌20枚,实现国家一类赛事、省技能状元大赛历史性突破。

四、坚持柔性执法,打造更加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注重将防风险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劳动关系调处机制更健全,欠薪案件实现动态清零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实现了双维护。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950/月增长到1840/月,增幅达93.7%一是开展和谐同行行动。全市共创成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园区及企业”3家、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综合试验区和示范园区”12家、省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95家。二是打造安薪宿迁品牌。率先全省建设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实行网格化支持起诉,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实施三函一单机制让农民工工资不能欠不想欠不敢欠。全市累计帮助20.9万名劳动者追讨工资报酬8.3亿余元。三是推行阳光调裁模式。创新智慧仲裁建设,实行互联网+调解仲裁模式,开展调解仲裁政校企合作,全市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持续稳定在75%以上,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五、坚持快办速办,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智慧人社攻坚行动,启动综合柜员制改革,着力打造人社快办服务品牌。社保卡持卡人口覆盖率从20.1%提高到100%;高分通过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项目和社保标准化先行城市试点单位验收。一是打造线上平台,让群众办事不跑路上线全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340项人社业务线上统一办理,线上平均每天办件量达2000余件,实现群众办事不出门。二是打通部门壁垒,让群众办事少跑路将服务大厅原有24单一办事窗口整合成15综合服务窗口,日均接待办件量630余件,较改革前提升12.3%三是打消距离限制,让群众办事就近路探索打造政府支持、银行承办、社会参与社银合作模式,全市共建成30个社银自助服务网点,群众可就近办理89项人社业务。四是打破时间限制,让群众办事多条路在全省率先建设人社24小时自助服务厅,为群众提供线下全时段自助服务。全市已建成25个自助服务厅,群众办理人社业务35.63万件,一门通办覆盖到各县(区)。